歡迎登錄教師人才網(wǎng)!請 登錄免費注冊
總站

擦亮家風傳承“記憶名片”

日期:2022-05-23 瀏覽

■鄉(xiāng)村教育振興和教育振興鄉(xiāng)村·系列報道

天際出現(xiàn)第一縷晨光時,池州學院黨委書記孫曉峰已在去往安徽省池州市貴池區(qū)墩上街道“茅坦杜氏家風館”調研的路上。那里是學校幫助地方興建的第3個家風館。

30多公里的路曲曲折折,沿途山巒如畫。行駛了半個多小時,空氣明顯濕潤起來,預示著茅坦村快到了。

600多年前,杜氏先祖杜紹先為避兵燹,輾轉來到三面環(huán)水之處,揮鐮割蘆、荷鋤墾荒,歷經數(shù)十年的辛勤勞作,將蘆葦灘變成一片良田,由“茅”而“坦”。

除了茅坦杜氏,美麗富饒的秋浦河畔還涌現(xiàn)出了“六世書香、百年家風”東至周馥家族、“不圖虛名、腳踏實地”貴池劉氏等眾多治家典范。近年來,池州學院發(fā)現(xiàn)優(yōu)秀家風蘊含的勤儉治家、和順齊家、詩書起家等道德倫理與新時代農村社會所提倡的誠信、友愛、團結、和睦、勤勞等具有內容的共通之處、價值的內在統(tǒng)一。若是在家風文化上做文章,既可以推動鄉(xiāng)村文化的建設,也可以實現(xiàn)家庭教育、學校教育、社會教育的三教合一,打造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特色。

于是,學校在2016年充分整合學科資源和師資力量,成立了家風文化研究中心和學校家風館,并與地方合作建立各類家風館,收集整理當?shù)卮硇约易宓募易V家訓等資料,挖掘池州家風文化資源。

2020年4月的一天,孫曉峰接到茅坦村支書杜日勝的電話,那頭語氣懇切:“我們村家風正、民風淳,自古至今涌現(xiàn)了許多好人好事,想建立自己的家風館,但是不知道怎么做,學校能不能幫幫忙?”

原來,近年來茅坦村涌現(xiàn)出了2018年被評為全國“向善向上”好青年提名獎的杜川勇救落水老人,以及鄉(xiāng)村教師杜滿源三代人40多年義務照顧癱瘓老人、不是親人勝似親人等好家風事跡,這讓杜日勝琢磨著怎么進行宣傳,才能讓身邊的事感化更多的村民?聽說池州學院幫助貴池劉氏、紀氏建了家風館,效果很好,便動了建茅坦杜氏家風館的念頭。

“這是好事,當然行??!”雙方一拍即合,很快投入到建館的工作中。茅坦村拿出清朝精武進士杜大鴻故居作為場地,并提供家譜家訓等資料,池州學院家風中心的教師們則負責從厚厚一沓原始資料中提煉出杜氏家風的底色和精髓。為此,教師們克服路途遙遠、交通不便等困難,認真研讀家譜、系統(tǒng)收集整理家風資料,汲取傳統(tǒng)文化的精華,提煉出“艱苦創(chuàng)業(yè)、開拓創(chuàng)新”的茅鐮精神,形成了“茅鐮精神、歷久彌新”“民族大義、家國豪情”“孝悌嚴慈、崇德向善”“樂濟好施、和家睦親”“勸學精進、事業(yè)有成”五大主題板塊。為了契合古色古香的建筑環(huán)境,特地選擇古樸典雅的模板精心排版,為了讓70多平方米的小屋子不至于擁擠,還針對村民的閱讀習慣設計合理的參觀路線。

2020年9月29日,“茅坦杜氏家風館”正式開館,得知消息的村民們早早來到門口,有的婦女抱著孩子、有的老人拄著拐杖、有的甚至提前一天從外地趕來,每個人臉上都是喜氣洋洋,想要見證意義非凡的一刻。

當孫曉峰與貴池區(qū)宣傳部長鮑勝利一起為家風館揭牌時,村民杜勝進激動得用力鼓掌:“我們終于有了自己的家風館,可以把我們家族的光榮歷史、好的家風家訓世世代代傳承下去了。”

通過這件事,學校家風文化研究中心發(fā)現(xiàn),很多地方都有建立家風館的需求,于是主動與地方聯(lián)系,又幫助建立了灌口胡氏、九華老田吳氏、元四章等多家家風館,并成立了池州市家風文化館聯(lián)盟,進一步推動當?shù)匦纬蓯蹏鴲奂?、相親相愛、向上向善、共建共享的新農村家庭文明新風尚。

各類家風館建成后,已經成為村民開展家風建設的“實景課堂”、參與家風文化體驗的“文明舞臺”、開展文化交流的“實踐平臺”。茅坦家風館后來被列為街道干部的廉潔基地、青少年德育實踐基地、大學生家風家教實踐基地,村里依托家風館定期開展弘揚良好家風、家訓公益講座,提高村民的道德認知;元四章結合章氏家風家訓,每年評比“星級文明戶”開展好婆婆好媳婦、好家庭、好庭園評選,還舉辦農民春晚,把優(yōu)秀的家風故事搬上舞臺……

此外,學校還陸續(xù)成立“家風宣講團”、家風文化宣講志愿者協(xié)會深入鄉(xiāng)村宣講中華民族優(yōu)秀家風故事和當?shù)卮硇约绎L故事,3年間共開展17場,受益人數(shù)達到8400余人。學校還把“東至縣家風文化建設與鄉(xiāng)村振興”“青陽縣家風文化與新時代文明實踐”等主題列入大學生暑期社會實踐項目中的重點課題,從人力、物力、財力上對實踐團隊給予引導和扶持,把家風文化傳承融入鄉(xiāng)村文明創(chuàng)建、傳統(tǒng)文化保護、特色旅游等方方面面。

現(xiàn)在杜日勝還會打電話給孫曉峰,聊一聊村里風氣的最新變化:“茅坦小學把‘秉茅鐮志,樹坦誠人’作為校訓,孩子們都以傳承優(yōu)良家風為榮”“村民徐曉霞見義勇為,救了騎車跌倒昏迷不醒的六旬老漢,被評為‘池州最美護士’”“過年了,家風館成了回鄉(xiāng)族人必來的打卡之地,大家都來瞻仰先輩們艱苦奮斗的業(yè)績、重溫家鄉(xiāng)的歷史文化、感受杜氏的好家風、好民風”……

這些話就像秋浦河的河水,嘩啦啦地流淌入孫曉峰的心田,甘美、滋潤、舒坦,他咧著嘴、含著笑繼續(xù)聆聽:“現(xiàn)在家風館和宗族的宗祠一樣,成為族人共同的記憶和文化名片。”

《中國教育報》2022年05月23日第1版 版名:要聞

作者:本報記者 王志鵬 通訊員 鮑紅信 袁夢成